
近年来,短视频与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野蛮生长。
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缺乏监管,各平台不断被曝出低俗、色情、造假等乱象。
在这个过程中,由于缺乏监管,各平台不断被曝出低俗、色情、造假等乱象。
就在前段时间,一条主题为“正确迎接老公下班的方式”的短视频火了。
猎奇心重的网友打开一看,却是一个又一个老婆和孩子跪趴“卑躬屈膝”的画面。
猎奇心重的网友打开一看,却是一个又一个老婆和孩子跪趴“卑躬屈膝”的画面。

同样具有较高热度的,有不少是拿孩子当“玩具”的视频:
懵懂无知的孩子,被父母拉在门边上的透明胶带撞得糊里糊涂,丑态百出。
可身边的大人没觉得有什么,只图好玩,或许他们觉得这些都无伤大雅。
但参与拍视频或观看视频的孩子呢?
恐怕只会让他们合理化这些做法,甚至还植入一种错误的观念:为了博眼球什么事都能干。
更令人气愤的是,平台内还隐藏着一个混乱的少年儿童交往圈。恋爱、怀孕、生子……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未成年人的禁忌,但在这里都被轻易打破。
懵懂无知的孩子,被父母拉在门边上的透明胶带撞得糊里糊涂,丑态百出。
可身边的大人没觉得有什么,只图好玩,或许他们觉得这些都无伤大雅。
但参与拍视频或观看视频的孩子呢?
恐怕只会让他们合理化这些做法,甚至还植入一种错误的观念:为了博眼球什么事都能干。
更令人气愤的是,平台内还隐藏着一个混乱的少年儿童交往圈。恋爱、怀孕、生子……这些在现实生活中属于未成年人的禁忌,但在这里都被轻易打破。

一个在短视频平台上有着五万粉丝的女孩,她和弟弟相差九岁,弟弟才刚上幼儿园,16岁的她却已经有了2个孩子,怀孕时年仅14岁。
其作品经常登上官方热门推荐,她的热门视频基本都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。
其作品经常登上官方热门推荐,她的热门视频基本都有三四十万次的播放量。
再来看一组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数据:
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.2%,显著高于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.5%。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,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%,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-10岁。
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.2%,显著高于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.5%。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,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%,首次触网的主要年龄段集中在6-10岁。
互联网上的未成年人用户量如此之高,而现在随便打开一个短视频软件,各种鱼龙混杂的内容扑面而来。
孩子是纯真的,在网络这个花花世界里,很难分辨出是非,这些混乱不堪的短视频,尤其容易影响孩子的价值观。

其实短视频作为科技发展的一大产物,必有它存在的道理。
但对于孩子而言,过早接触这些东西,只会破坏他的成长秩序和正常规律。
但对于孩子而言,过早接触这些东西,只会破坏他的成长秩序和正常规律。
父母们是时候重视起来了。
6岁以前——
不要以各种名义让孩子接触手机;就算要用,也要卸载掉短视频、游戏等手机App;避免孩子单独使用手机,尽量陪他一起;为孩子找到其他更利于身心健康的平替活动。
6岁以后——
根据孩子学习的需要进行配备,并且最好是学生专用的手机,不仅是因为学生手机的系统、功能和配置都更贴合学生使用,学习内容也更全面、更丰富。
更重要是,学生手机带有防沉迷系统,能更好帮助家长管控、尽量避免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或是沉迷视频/游戏事件的发生。
6岁以前——
不要以各种名义让孩子接触手机;就算要用,也要卸载掉短视频、游戏等手机App;避免孩子单独使用手机,尽量陪他一起;为孩子找到其他更利于身心健康的平替活动。
6岁以后——
根据孩子学习的需要进行配备,并且最好是学生专用的手机,不仅是因为学生手机的系统、功能和配置都更贴合学生使用,学习内容也更全面、更丰富。
更重要是,学生手机带有防沉迷系统,能更好帮助家长管控、尽量避免孩子过度使用手机或是沉迷视频/游戏事件的发生。
学生专用手机都有哪些功能和好处呢?

让他参与制定可用手机的时长、频率,立下规定,引导孩子做自己时间的主人。
此外,父母也要记得培养孩子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,引导他把心思放在有意义的活动上。
此外,父母也要记得培养孩子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,引导他把心思放在有意义的活动上。
父母是孩子和短视频之间的一堵墙。
只有当父母给予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和引导,孩子才会有更多成长的空间,拥有走到现实世界的勇气,不断向上的动力。
只有当父母给予孩子全心全意的陪伴和引导,孩子才会有更多成长的空间,拥有走到现实世界的勇气,不断向上的动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