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牌资讯 最新资讯
“双减”后首个期末考,家长们后悔躺平了吗?360OS奇少年来告诉你
“双减”后首个期末考,家长们后悔躺平了吗?360OS奇少年来告诉你
最近两周,各地中小学生陆续迎来”双减“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。
期末考试成绩一出来,有人欢喜有人忧,很多家长又开始坐立不安了,即使之前举双手拥护“双减“政策的家长,也重新开始冷静思考了。

“双减”让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大

“双减”之后,尽管考试结果不排名、不公布,但家长对于孩子的成绩仍是十分看重。 双减后,孩子们在学习上发生了非常明显的“马太效应”,即“强者愈强、弱者愈弱”,好的学生会越来越好,成绩靠后的学生会越来越差。
优等生依旧是优等生,不管还能不能报辅导班、是否有老师监督,他们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,保持高积极性和强自律性的学习,优势就越来越大。
然而成绩靠后的孩子和不自觉的孩子这边,双减使得他们的“偷懒”变得有理由了,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成绩变得更加差了。
“双减”之后,教育内卷得到缓解,学生的压力减轻,变相的给家长减了负,周围的大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不再是以“鸡娃”为荣,取而代之的是反焦虑、反内卷。 因此很多家长开始“躺平”,庆幸“补课”外挂的消失,迎来公平起跑线,也更寄托于孩子的“自觉”与“自律”。

指望孩子自觉,是最危险的教育

最近网上有一项“双减之后,孩子们放学都干啥”的投票引发了很多家长的热议与共鸣,结果显示,“在家闲着玩手机”的人数最多,占比32.4%。少了作业,孩子一放学便拿着手机玩游戏刷短视频。
它给孩子的学业松绑了,没有培训班,没有过多的作业重担,甚至也没有月考和期中考了。
总之,孩子们都轻松了。
可是双减之后,家长就能真正做到撒手不管了吗?
双减,看似给孩子的学业松了绑,实则对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
不少孩子因为作业减少,就变得懒散、没有毅力,难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。
但是这时候,家长的教育清单和责任也更加明确和明显,家长怎样的教育方法与家庭影响,都会直接在孩子成绩上体现出来。

父母,要加什么?

双减之后,对孩子的成绩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,不是机构,而是家庭。
在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,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。
1、 加陪伴
双减后,孩子们空闲时间增多了,这就需要家长花费更多时间陪伴孩子。
家长再忙,在接送孩子上下学的路上,在晚饭前后、睡觉前这些时间段,也要抽出半小时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。
多点培养与孩子的共同爱好,增加与孩子的共同话题,增进亲子感情。
2、加监管
作家苏心说过:
“孩子就是孩子,他们自律性很差,没有几个孩子能管住自己。”
“不要以为你去上班了,他会在家里学习;你去睡觉了,他还在学习;你看他老老实实坐在那里,说不定正在玩游戏呢!

科学的教育成就优秀的孩子

在当今社会,孩子建立自觉自律习惯的最大敌人就是——手机沉迷、游戏沉迷。
让孩子学会科学使用手机,是家长监管的第一要务。
让孩子自觉放下手机,家长除了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,还可以借助360OS奇少年防沉迷手机来帮助孩子学会科学用网、培养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,建立与网络世界共存的最优边界感。
孩子天性里的懒惰与好玩,需要用科技的力量加以约束和引导;家长的教育理念也需要管用的工具作为执行的支撑。
360OS奇少年手机的核心功能“时间管理”,让家长和孩子关于手机使用时间和使用内容的约定能如约履行。
孩子在能自由享受网络科技便利的同时,也能由家长把握住方向,不至于沉迷。
“双减”政策,让所有孩子回到了同一起跑线,减轻了家长对于外部教育资源分配的焦虑,但浪潮之中,“家庭教育”对孩子人生的掌舵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。
被学校、教育机构放下的课后监督职责,开始回归到每个家庭、每位家长身上。
优秀的孩子是管出来的,懒散的孩子是惯出来的,永远不要过早地把选择自由全盘交给孩子,让孩子学会自觉自律,才是孩子永远的财富。